中国气象局2025年5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2025年5月新闻发布会于4月28日(周一)15时举行。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张鸿雁主持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有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周国兵、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桑瑞星、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黄卓、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首席王秀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所长丁明虎。发布内容包括: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五一”假期天气预报、5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发布2024年度《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发布《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视频直播

图片实录 更多>>

文字实录

张鸿雁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国气象局2025年5月新闻发布会。我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张鸿雁出席发布会的有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周国兵、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桑瑞星、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黄卓、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首席王秀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所长丁明虎

首先,请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介绍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5月气候趋势预测及“五一”假期天气预报。

肖潺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4月(截至4月26日),我国气候呈暖干特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月内气温波动明显,全国型寒潮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华南、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北等地气象干旱阶段性发展。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全国平均气温12.7℃,较常年同期偏高1.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全国大部地区均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4℃,其中河南南部、湖北中部、湖南北部等地偏高4℃以上。陕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有93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4月极值,其中四川邻水日最高气温(36.8℃)突破春季极值。

二是降水总体偏少,华南前汛期较常年偏晚。全国平均降水量32.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3.3%,其中华北南部、华东北部、华中中部和北部、华南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和南部、西北地区大部及新疆南部、西藏中部等地偏少2成至1倍。陕西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江苏、上海为第三少。吉林、辽宁、湖南、云南等地有24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4月极值,其中江西庐山(145.3毫米)、湖北沙洋(114.1毫米)、吉林江源(40.7毫米)突破春季极值。4月24日华南前汛期开启,较常年(4月9日)偏晚15天。

三是华南、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北等地气象干旱阶段性发展。3月下旬以来,华南、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北等地气象干旱快速发展,4月18日气象干旱面积达阶段性最大。4月19日以来,华北、黄淮、江南、华南等地先后出现降水过程,气象干旱有所缓和。目前华南西部、西南地区东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华中西北部、华东中部、华北西南部等地存在中度及以上等级气象干旱,广西中南部、江苏南部、陕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等地有重到特旱。

四是全国型寒潮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引发罕见大风、沙尘、雨雪及强对流天气。4月10-14日,全国23个省份出现12级以上阵风,北京门头沟、天津蓟州等多地达14级,河南安阳林州局地15级(46.8米/秒);受大风影响,中东部地区出现今年以来最大范围沙尘天气;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南部出现强雨雪。11-12日,黄淮南部、江淮、江汉、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等地自北向南出现了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齐发。

肖潺:第二方面是五一假期期间天气预报。

预计“五一”假日前期,除了东北地区东部、云南和华南等地有小到中雨外,中东部大部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节日后期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和华南有明显降雨天气,其中贵州东部、江南南部、华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有20~50毫米,局地可达60~90毫米。

假日期间北方地区多冷空气活动,气温有明显起伏。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和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偏低1~3℃,其他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西北地区东南部、江汉、江淮和黄淮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偏高3~4℃。

1-3日,受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有4~8℃降温,局地降温10℃以上,上述大部地区有4~6级风,阵风7~9级;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局地有沙尘暴。

3-5日,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先后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强对流天气。

肖潺:第三部分是5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服务建议。

降水方面:东北地区、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华东北部、西南地区东南部、西藏西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东北地区南部、内蒙古东部局部、西藏西部等地偏多2~5成;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华东中南部、华中南部、新疆中西部等地偏少2~5成。

气温方面:除东北地区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华东、华中、西南地区东北部、西藏西部、新疆中西部等地偏高1~2℃。预计有3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较常年同期(2.5次)略偏多,出现的时间和强度分别是:2-4日(中等)、7-9日(弱)和24-25日(弱)。

肖潺:根据5月气候趋势预测,需要重点关注五个方面:

一是防范气象干旱和干热风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目前西北地区东南部、华东中部、华中西北部、华北西南部等地有中到重度气象干旱。预计5月份,上述地区降水整体偏少、气温偏高,气象干旱将持续或发展,土壤持续缺墒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建议加强水源管理和调控,做好节水防旱抗旱应对工作。此外,华北南部、华东中北部、华中中北部等地需防范干热风对冬小麦灌浆的影响。

二是防范大风、阶段性强降温和沙尘天气灾害风险。5月是我国大风多发时段,预计5月冷空气活动较频繁,新疆北部、西北地区北部、内蒙古、华北、东北等地遭遇大风、阶段性强降温及沙尘天气过程的风险较大;建议上述地区关注沙尘和阶段性强降温对农业生产、大气环境、人体健康及出行安全的影响。

三是防范阶段性强降水、低温引发的次生灾害。东北地区南部、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地降水偏多,提示防范阶段性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以及城乡内涝等,加强隐患点巡查排查,做好重点人群避险转移工作。东北地区南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多,提示农田低温和渍涝风险。

四是防范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华东大部、华中大部、华南东部、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西部等地降水在春季前期明显偏少,预计5月上述地区降水仍将持续偏少且气温偏高,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高,建议加强野外用火管理,做好火灾防范措施。

五是防范我国南方地区暴雨、强对流等天气风险。目前华南地区已经入汛,入汛后我国南方地区暴雨、强对流等天气将明显增多。预计5月中下旬,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东部等地发生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风险较高,建议防范其对农业生产、交通等的不利影响。

张鸿雁:感谢肖潺先生的发布。下面请周国兵先生发布2024年度《极地气候变化年报》。

周国兵: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极地是地球气候系统的稳定器和放大器,在全球热量、动量和水分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极地变化及其引发的连锁效应对全球气候系统影响深远。

中国气象局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技支撑部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不断提升南北极地区的气象观测和科学研究能力。目前,已建成由南极中山气象台、南极长城气象站、昆仑气象站、泰山气象站及罗斯海新站气象站,以及北极黄河梯度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等组成的极地气候变化观测体系,支撑开展南北极实时监测和天气气候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加强对极地气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海冰、主要温室气体、臭氧总量等方面的最新事实监测和长期变化趋势评估,向公众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今年还增加了有关极地海洋表面温度的监测评估内容,更加全面、科学客观地反映极地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

周国兵:2024年度极地气候变化年报主要发布5个方面的结论:

极地气温延续较常年略偏高趋势。2024年,南极大陆年均气温为-31.79℃,较1991-2020年气候均值略高0.05℃。7—8月南极出现罕见的持续性暖事件,8月南极大陆大部分区域月平均气温高于1991-2020年的气候均值5℃以上。北极地区持续增温,2024年北极地区年均气温为-6.89℃,较1991—2020年气候均值高0.65℃。统计显示,1979—2024年,增温速率为0.52℃/10年,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的2.9倍。

极地海冰继续维持低位。南极海冰范围年度最低值为197万平方公里,是史上第三最低记录。北极海冰持续偏少,最小值为421万平方公里,与2023年相当,位列历史第七低值。2024年12月的北极海冰范围创自1979年以来46年间该月份的最低纪录。

南极臭氧洞发展情况相对平稳,北极臭氧总量异常增多。2024年相较于2019—2023年南极臭氧洞面积异常偏大且持久的现象,整体有所缓和。2024年9月28日,臭氧洞达到单日最大覆盖面积,约为2200万平方公里,小于2023年,最大覆盖面积及开闭合时间接近1979—2021年的平均水平。北极地区臭氧异常增多,臭氧柱浓度在2024年3月创历史新高,达到 477 多普森单位。

极地地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上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极地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与全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23年南北极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相比 2022年分别上升了 1.99 ppm和1.93 ppm,低于全球平均2.3ppm的水平。

南北极大洋海表温度呈上升趋势。2024年南极海域太平洋扇区的海洋表面温度相比同纬度其他区域略高,夏季除威德尔海和罗斯海部分海域仍有海冰覆盖外,南极大陆沿岸区域的海冰几乎完全融化。北冰洋整体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但区域温差悬殊:巴伦支海创历史新高,楚科奇海则创下历史新低。

为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支撑,提升科学认知,中国气象局积极打造气候变化公报产品,包括气候变化蓝皮书、绿皮书、温室气体公报,以及今天发布的极地气候变化年报等,已形成良好公共产品品牌效益。中国气象局将围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战略需求,持续完善气候变化业务服务体系,组织做好各类气候变化产品的发布和解读工作。

张鸿雁:谢谢周国兵先生的发布。下面请桑瑞星先生发布《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桑瑞星: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

日前,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签署第44号令,公布新修订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下面,我从修订背景、修订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等方面向大家介绍《办法》的总体情况。

一、《办法》修订背景  

修订前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自2011年9月1日实施以来,对规范雷电灾害管理,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防雷减灾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雷电灾害防御和防雷安全监管工作从重审批向强监管、优服务转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新要求。

一是落实上位法修订要求保障法制统一。2016年起,国务院先后取消了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许可事项,将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范围进行了调整,并取消了“防雷产品测试”“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等事项。2017年国务院修订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对涉及防雷管理的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改。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2020年和2022年中国气象局先后对《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和《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两部部门规章进行了修订并公布实施。

二是强化安全监管和依法履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明确要求加强防雷安全监管,中国气象局积极推进防雷减灾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防雷安全监管制度。先后制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单位年度报告、资质评审等制度文件,推动建立防雷安全责任体系,梳理完善防雷安全重点单位、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的防雷安全责任落实工作清单,建立健全雷电灾害事故预防体系和隐患治理体系。

三是通过推进防雷数字化监管改革优化服务。中国气象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防雷安全监管数字化改革的意见,推动安全监管法治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建设全国一体化数字监管系统,全国1700余家资质单位和13万余家重点单位逐步纳入平台管理。同时,贯彻落实国务院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部署要求,通过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的动态监管机制,促进监管模式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进一步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贯彻《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有关规定,强化安全监管和依法履职,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办法》修订。

二、修订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办法》共六章、二十八条。修订工作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思路:一是遵循权由法定原则,重点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修改内容,对《办法》进行全面修订。二是适应改革需要,从重审批向强监管、优服务转变,优化审批服务,提升监管效能。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推进防雷数字化监管改革优化服务,解决监管力量不够、能力不足、监管手段单一的问题。四是保障法制统一,取消防雷工程专业资质,取消防雷产品测试规定,放宽了市场准入。此次《办法》主要修改内容包括:

一是强化防雷安全数字化监管。认真落实国家改革要求和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要求,明确气象主管机构通过建设防雷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开展监管(第八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单位应当按照气象主管机构要求使用防雷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第十四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出具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必须真实可靠,并上传至防雷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未按气象主管机构要求上传至防雷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第十五条)。

二是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进一步强化建设工程防雷安全监管的要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作为立法依据,增加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管理制度,授权各省(区、市)气象主管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公布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目录清单。(第四条)。

三是取消防雷工程专业资质和防雷产品测试规定。落实《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要求,删除《办法》原第三章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资质条款,改为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施工,可由取得相应建设、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水利、电力、核电、通信等专业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与《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三条表述保持一致(第十二条)。落实国家取消“防雷产品测试”要求,删除《办法》原第六章防雷产品测试的规定。

四是文字表述修改。“防雷装置”全文修改为“雷电防护装置”。修改法律责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保持一致。

介绍完毕,谢谢!

张鸿雁:谢谢桑瑞星先生的发布,下面开始记者提问环节。

封面新闻记者:五一即将到来,全国总体的天气情况如何?哪些地区的天气较好?对公众出行和交通以及健康防护方面有哪些提示?

黄卓:预计“五一”假日期间(1-5日),全国天气总体较好,前期大部地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后期江南、华南等地有降雨过程。假日期间北方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多大风天气,气温起伏波动明显。1-2日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西部、江汉和江淮等地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2~35℃,局地35℃以上。3-5日,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先后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强对流天气。4-5日,北方晴转多云,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部分地区有小雨或阵雨。

此外,“五一”假日期间在菲律宾附近有热带系统活动,并有可能发展成为今年第一号台风,后期的路径不确定性较大,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基本没有影响。

五一假期,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多数时间舒适度可以达到“舒适”或“最舒适”等级,旅游出行适宜度也保持在“适宜”及以上等级,适合户外旅游。不过,由于频繁冷空气带来的气温波动,会导致1-4日内蒙古、新疆及西北地区、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流感气象风险达到“中等”或“较高”,需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出入人员密集场所戴好口罩。上述大部地区中午前后户外紫外线强度会很强,请公众在户外活动时需适当采取防护措施。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及贵州东部等地需注意现较强降雨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行天气可能带来中小河流洪水甚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计划前往山区、水上游玩的人员一定要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做好日程安排和安全防范。

中国新闻社记者:请分析一下近期天气对春耕春种的具体影响?

黄卓:4月份,我国春耕春播工作大面积展开。目前,江南早稻处于三叶至移栽返青期,华南大部处于返青至分蘖期;西南地区一季稻大部处于三叶期,东北地区处于育秧阶段;西南地区春玉米处于三叶至七叶期,北方地区春玉米陆续播种;马铃薯、棉花、春小麦等作物处于播种至苗期生长阶段。

4月,我国春播区大部温高光足,土壤墒情总体适宜,利于春播作物播种和培育壮苗。其中,南方地区降雨增多,利于增加库塘蓄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早稻育秧移栽顺利;山西中南部、陕西关中、甘肃东部部分地区因降水持续偏少,对春玉米等足墒播种不利;东北春播区大部墒情适宜,但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和南部、辽宁北部等地部分土壤过湿,整地进程略有推迟。

5月夏收粮油作物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夏收自西南向北陆续展开。东北地区大面积春播。

预计5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华北、东北地区中南部、西南地区南部等地降水偏多,水热条件总体利于春耕春播和作物生长发育;江淮、江汉、江南、华南东部等地温高雨少,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农业干旱和用水紧张;北方冬麦区大部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多,利于补充土壤水分和缓和旱情,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冬小麦产量形成,中下旬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温高雨少,出现阶段性农业干旱和干热风天气风险较高;长江流域油菜产区气温偏高,降水正常或偏少,有利于油菜灌浆成熟和收获晾晒;西南地区南部油菜陆续成熟,需防范阶段性连阴雨天气影响收晒,以防籽粒霉变。

红星新闻记者:4月下旬华南已入汛,南方多地频繁降水,未来南方地区干旱发展趋势如何?

肖潺:4月下旬南方多地频繁降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华南东部等地气象干旱,华南中旱及以上等级气象干旱面积由4月19日的37.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4月27日的22.6万平方公里,同期特旱面积由22.6万平方公里下降到8.7万平方公里。目前华南西部、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地仍存在中旱及以上等级气象干旱,广西局地特旱。未来十天,华南北部及西南地区东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南方地区的气象干旱将得到一定程度缓和。

人民日报记者:《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请问作为主管部门,中国气象局如何将《办法》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

桑瑞星:感谢这位记者提问。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中国气象局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做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深刻认识《办法》修订的重要意义,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宣传贯彻《办法》。各地要及时推动清理相关法规、规章、配套文件和标准,做好立改废释等工作,确保相关规定规范与《办法》内容衔接,维护气象法律法规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同时要加大对社会各界和相关行业的宣传力度,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媒体平台,积极营造《办法》顺利实施的法治环境和良好氛围。

二是积极争取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推动地方政府依法落实雷电灾害防御责任。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的沟通协作,健全协同机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的原则,充分发挥防雷管理工作部门协调会议制度的作用,完善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分工,明晰各行业部门的监管职责,多措并举汇聚合力,确保全面、准确适用《办法》的各项规定。

三是依法全面履行防雷管理法定职责,加快推进防雷安全监管数字化改革。各级气象部门首先要全面推进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防雷管理法定职责,保障制度刚性执行,推动法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其次要认真落实《气象部门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减轻企业负担;第三要以《办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快推进防雷安全监管数字化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建设完善防雷安全数字化监管系统,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提升防雷安全数字化监管效能。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汛期,强对流天气逐渐增多,雷电灾害防御形势日趋严峻,我们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以《办法》的贯彻实施为契机,层层压紧压实防雷安全监管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防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中新网记者:五一长假旅游人数增多,请问各种旅游活动需要关注哪些天气条件呢?

王秀荣:根据中央台天气预报,五一假期全国天气总体较好,大部地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利于出行游玩。基于对天气形势的综合研判,对不同活动类型的旅游出行,有以下一些关注与建议:

针对最近比较热门的北方历史文化旅游,五一期间,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大部时段多为晴朗天气,气候舒适度较高,旅游出行适宜度可达到“适宜”或“最适宜”。如北京、河北承德、秦皇岛,山西平遥、大同,陕西西安,甘肃敦煌等历史文化古迹众多的地区气候适宜,合适前往游览。但上述地区白天气温偏高,紫外线较强,务必做好防晒、及时补水,且昼夜温差大,记得及时添减衣物。

针对西北、东北自然风光旅,五一期间,西北地区与东北地区自然风光各具魅力,天气条件适宜旅游出行。正是饱览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湖绝美风光、领略新疆天山天池壮丽景色的好时机;不过假日前期,伊犁河谷、天山山区受冷空气影响,将迎来降水,部分区域伴有大风,山区道路湿滑,自驾游客需密切关注天气与路况,小心驾驶。此外,西北地区昼夜温差显著,厚外套是保暖必备。在具有火山堰塞湖、海岸地貌、长白山天池等特色景观的东北地区,其东部和北部在假期内相继会出现弱降水,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低 1-2℃,气候舒适度介于 “舒适(偏凉)” 至 “较舒适(偏冷)”,出行务必携带充足保暖衣物。

我国沿海地区总体适宜滨海休闲游。北方滨海城市如大连、天津、青岛、威海等地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气候宜人,气候舒适度大多为“舒适(偏凉)”等级,适合漫步沙滩、观赏海景,但夜间海风凉意明显,需携带长袖外套;同时白天紫外线强烈,出行应做好防晒措施,避免晒伤。南方滨海城市如广西北海、福建厦门多云和阴雨天气居多,湿度大,需备雨具和透气衣物,尤其福建东南部沿海假日后期风雨较强,游客要尽量远离危险海域。海南三亚则以多云为主,白天气温较高,紫外线强,偶有短时雷阵雨,建议携带好防晒用品、备好雨具,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此外,海边活动时注意潮汐变化,确保游玩安全。

南方适宜烟雨风情游。五一期间,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多阴雨天气给出行带来不便,但也赋予了南方地区独特的诗意氛围。桂林-阳朔、杭州-乌镇等热门线路即使出现降雨,也相对温和,适合漫步古街古巷,感受烟雨朦胧中的水乡韵味。需特别注意,假日后期,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及贵州东部将有明显降雨,并伴随强对流天气。出行前务必密切关注目的地的气象预警,避免前往山区、河道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建议随身携带雨具,山区道路湿滑,应选择正规交通工具出行,确保旅途安全。

中国气象局将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五一”假期旅游气象提示,也敬请广大公众关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应急广播记者:我们注意到2024年度《极地气候变化年报》较往年的年报增加了海温这一部分,请问为什么增加这一部分,有什么特殊性?

丁明虎:近年来南极海冰快速退缩,经研究发现海洋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今年的年报中增加海温分析。另外,海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能够储存和释放大量的热量,极地海温的变化会改变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进而影响极地地区的极端天气等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过去几年,南极海冰持续低位,北极也创造了12月的海冰范围低值记录,这种现象还会持续吗?

丁明虎是的,全球变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会导致南大洋和北冰洋的海水温度也随之上升。温暖的海水会抑制海冰的形成,同时加速海冰的融化。不过,气候系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自然变率,可能会对海冰的变化产生一些影响,如火山喷发可能会导致短期内气温下降,从而对海冰的融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如果减弱,会减少向北极地区输送的温暖海水,使得北极地区的海水温度降低,有利于海冰的形成和维持。

张鸿雁: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祝大家五一假期愉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