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魏革军委员: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2025-04-2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今年以来,央行认真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更好发挥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助力经济运行“稳”的态势有效延续、“进”的步伐坚定有力。

从公布的数据看,金融运行好于预期。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4%,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3%,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3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上年同期低45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上年同期低60个基点。大型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增加,抗风险能力增强,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3月末,外汇储备3.24万亿美元,连续16个月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当前,金融在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例如,总体信贷需求偏弱,部分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信贷资源配置不够精准,难以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以及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或将对我国金融带来冲击等。这些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类似表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阶段性与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是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必须跨越的障碍,需要以系统思维、创新举措和协同合作来加以解决。

一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精准支持实体经济。把宏观调控重心更加聚焦于缓解经济增长主要矛盾、激发经济动力和活力上来,制定前瞻性消费政策指引,优化消费金融服务。加强政策协同,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强化项目融资对接,发挥各种政策的组合效应。

二是进一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机制和渠道,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通过补充资本、拓宽政策工具运用、改善监管容忍度等,提升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能力。同时,加强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改善政策生态和产业生态,优化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生态环境。还可考虑通过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扩大再贷款额度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解决好银行利差变小经营压力。合力构建起“政策激励有方向、定价约束有规则、风险缓释有工具、考核评价有导向”的制度框架,既避免金融机构因短期利润考核过度抬高利率,又通过资本节约、风险共担等机制保障合理盈利空间,最终实现贷款利率稳中有降、银行利润合理增长、实体经济有效支持的多方共赢格局。同时,支持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提升中间金融服务能力。

四是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应对外部冲击。关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金融运行的动态,适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持房地产信贷合理增长,着力化解潜在风险。促进地方融资平台平稳转型,积极稳妥化解融资平台存量债务。

五是加强金融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强部门统筹,发挥货币、财政、产业政策协同作用,形成政策支持合力。优化工具组合,以“结构性货币政策﹢财政贴息”定向支持重点领域(如再贷款匹配贴息资源),降低重点行业融资成本,扩大普惠小微、绿色、科创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覆盖面。筑牢风险防线,完善穿透式监测体系,动态评估政策效果,实现“精准支持”与“商业可持续”的平衡。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参事 魏革军)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